陪伴劉備征戰半生的兵士,才是真正救他於困境的的盧馬

       一千多年來,無數關於三國的故事和人物在不斷地被評說和演繹。這段動盪的歲月,一面是風雲際會,群雄逐鹿;另一面卻是生靈塗炭,屍骨遍野。可以說戰爭貫穿了整個三國史,有戰爭就離不開軍隊,聊到三國,就不得不提那些威震天下的精銳之師。

       像是我們上次聊的公孫瓚的騎兵白馬義從、曹操的虎豹騎和虎衛軍、馬超的西涼騎兵。

       而這次,就來說說劉備手下的精兵——白毦兵。

       讓我們首先從白毦兵的名字上說起。毦的意思是羽毛或者獸毛編織的裝飾品,白毦自然指的是白色的羽毛和獸毛。

       在古代,毦通常用來裝飾武士盔甲和武器,有時候也會被用於製作符節。《漢魏故事》記載:“與外國節皆二,赤毦一,黑毦十,異於常節。”;《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青衣道夷與徼外三種夷齎黃金、旄牛毦,舉土內屬”。

       也就是說,所謂白毦兵,即是用白色旄牛尾作為裝飾的部隊。

       不過關於白毦兵名稱的由來還有個詼諧的故事,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引注《魏略》的說法,劉備“性好結毦”,一次諸葛亮去見劉備,正巧有人給劉備送了犛牛尾,劉備也不問諸葛丞相的來意,就自顧自用手編結。於是諸葛亮落實了臣子的本職工作,向劉備直言進諫說:“開明的將軍應當有遠大的志向,但結毦可以做什麼呢?”

       劉備聞言拋下手中的毦,趕緊跟自己的左膀右臂解釋:“這說的是什麼話,我不過是用來打發閒時間罷了。”

       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

       儘管《魏略》是私人編撰,但作者魚豢是曹魏郎官,所以他記的曹魏諸事可信度還是很高的;而相比其他史書,《魏略》的特點是深入底層社會更接地氣,不過也免不了混入許多荒誕之說,像是書中記述的阿斗拐賣事件就很是偏向民間傳言了。

       至於咱們織蓆販履出身的劉皇叔是不是真的“性好結毦”,大家還是見仁見智。但不管怎麼樣,白毦兵確實是非常具有劉備個人痕跡烙印的一支精銳部隊。

       關於白毦兵的官方記載,它見於諸葛亮在公元226年寫給李嚴的書信中。信中說道:“兄嫌白帝兵非精練。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通過這段記載我們看到白毦兵應該是蜀漢帝國東部永安都督賬下的精銳部隊。

       諸葛亮和李嚴奉遺詔輔佐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李嚴是第一任永安都督,陳到為護軍。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陳到,在《三國志•蜀書》結尾,陳壽引楊戲的《季漢輔臣贊》,“徵南厚重,徵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列。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 這裡的徵西忠克就是評價的陳到,官至永安都督說明他曾經是白毦兵的統領。實際上,作為從劉備起事早期就跟隨著的部下,陳到被很多人認為一直是白毦兵的統帥,不過也有人認為白毦兵由劉備親自統領,在劉備死後才由陳到指揮。

陳到

       其實,史書上關於白毦兵的記載很少,我們能看到隻言片語的零星資料。以至於蜀漢的這支勁旅白毦兵,到底是怎樣成軍的都無從知曉,不過循著劉皇叔一生的履歷回顧過去,還是能找到白毦兵的來歷蛛絲馬跡。

       很多觀點都認為白毦兵最早是劉備發跡時候的丹陽兵。

丹陽這個地方民風彪悍,盛產精兵,有很強的戰鬥力。袁術曾言“此地精兵輩出而聞名”。何進、曹操等人都在這裡募過兵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劉備以漢室後裔的名義發兵,在討黃巾、平董卓等事件中,都可見劉備身影。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皇叔的生平,在入川前輾轉在袁紹、曹操、袁術幾大軍事集團之下,接連大戰,原先的老班底幽州兵很可能消耗殆盡。

       就在這時,曹操進攻徐州給了劉皇叔一個翻身的機會。

       公元194年,曹操為父報仇,率大軍進攻徐州,當時徐州的大領導是陶謙。在凶悍的曹操大軍面前,陶謙節節敗退,難以抵擋。於是他向盟友公孫瓚求救,公孫瓚派劉備和田楷率兵馳援。

       在《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又略得饑民數千人。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

       在劉備到徐州不久後,曹操便撤軍了。陶謙舒了一口氣,給了劉備4000丹陽兵,而後劉備實力大增,成為其入主徐州的重要資本。

       195年陶謙病逝,劉備在糜竺等徐州官僚的推舉下遂領徐州事務。不過我們也知道,皇叔領了徐州的地盤不久,就接二連三地受到呂布、曹操的反覆攻擊,不得不三退小沛。

       這時候手握精兵的劉皇叔卻勝少敗多,其實也是身不由己,拋開二五仔呂布的背刺因素,徐州資源缺乏是個很大的問題。

       實際上,劉備接手的徐州,就是個爛攤子。曹操和呂布爭奪兗州之時兗州爆發蝗災、大饑荒,陳志《武帝紀》:“(曹操)與(呂)布相守百餘日。蝗蟲起,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各引去。”兗州隔壁的徐州也好不到哪去,況且徐州在之前就被曹操血洗過一輪,百姓流離失所,紛紛逃離徐州避難,所以徐州不管人口還是糧食資源儲備都是很匱乏的。

       當呂布襲取下邳之後,劉備所部反攻下邳,部下竟然自行潰散,他只好收羅散卒東進,駐紮在廣陵郡。然後更大的饑荒就發生了,“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

       我國古代的軍事家孫武在他的著述中這樣寫道: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真實的戰爭其實就是資源的戰爭,在沒有足夠兵丁糧草的徐州,任關羽張飛如何曉勇善戰,看著曹老闆黑壓壓的大軍來襲,劉皇叔也只能長嘆一聲,引兵退去。

       時間的長河早已遠去,但他們的歷史,我們後人並沒有忘卻。不管是豪傑故事、百鍊強軍的風采、或者血與火積累下的戰爭智慧,都很好地承續了下來,像是在《率土之濱》不只是把白毦兵、虎豹騎這樣的兵種搬上舞臺,在新賽季裡,還把土地資源的重要性這一戰爭準則更切實地放進了遊戲裡。

       像是設定了每塊土地資源有限的總儲量,當土地儲量為0時將進入枯竭狀態,不可繼續採集。在土地限量、資源有限的前提之下,大到城池、沃土,小到魚塘、礦石,一切都需要玩家去主動開採、爭奪,對戰局的走向帶來更多的變化和影響,也進一步豐富了玩法策略。

       話說回到劉備的身上,三次敗退小沛的過程裡,一部分丹陽兵跟著曹豹叛向了呂布,但還是有一部分丹陽兵追隨劉備左右。這些丹陽兵隨劉備輾轉千里,多次救劉備於危亡之中,有不少人被劉備選為親兵。很可能在之後成為精銳“白毦兵”的主要構成部分。

       當然對於白毦兵的來由,還有像是來自馬超歸降後的西涼兵、或是來自西南的少數民族的說法,不過後兩者更加缺乏史料的記載,很難去梳理一些詳細的脈絡,我們就不多去討論了。

       而後的白毦兵成為了劉備的衛隊,其職責是保衛劉備的安全,在入川之後蜀漢地盤越做越大,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大顯身手的機會。

       不過人們沒忘了這支勁旅,在後人的口耳相傳中還為他們描繪了一個雄壯的結局,就是後來經常被人津津樂道的夷陵之戰陳到七百白耳抵擋吳國萬人進攻的故事:夷陵之戰,蜀軍敗退,陳到和傅彤負責斷後,傅彤戰死,陳到誓為同袍報仇,在白帝城百里外叫猿臂角的地方,率七百白耳兵,每人一根長矛一把朴刀。憑這七百白耳兵,七百條槍便生生擋住了吳國近萬人進攻,最終成功護送劉備退至白帝城。

       公元223年6月10日,潰退永安,憂憤成疾的劉備在白帝城(即永安)病逝,享年63歲,復興漢室的巨集圖戛然而止。自此,白毦兵失去了衛隊的職責,便和永安城便繫結在了一起,承擔起了抵禦東吳的使命。

       再到了三國後期,蜀漢進行了一場軍制改革,沿襲漢制先後建立了左右羽林軍和虎步營,所剩白毦兵也可能被整編到了這些部隊之中,消失在了人們的目光裡。

       從蜀漢定國到劉備去世,白毦兵基本都活動在蜀漢東部吳蜀交界地。三十餘年的沙場生涯,從丹陽兵到白毦兵,兩支聞名後世的精銳之師,他們的故事,也是劉備的故事。

       也許越去了解歷史上的白毦兵,就越有事未竟的感概,不過好在如今通過將歷史與虛擬互動,我們也可以在《率土之濱》以全新的手法重演那段恢弘的歷史時空。

舉報免責宣告: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創作者,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隨便看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