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時期的社會和社會問題——淺析初音未來的《1925》

從百度,我們得知,所謂大正時期,即日本大正天皇在位的時期,1912年-1926年,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 該時代的根本特徵,是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大正前期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前所未有的盛世。並於當時歐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十分興盛,民主自由的氣息濃厚,後來稱之為"大正民主"。

但從日本國內出版的日本史學書,並非這麼簡單“純潔”。我國國內人,一般沒有機會,也沒有興趣去了解這一段歷史。一般國內對昭和時代很熟悉,昭和20年(1945)前是二戰激戰時期,國內外歷史教育之必修內容。1950年代初期有朝鮮戰爭,來自美軍的大量軍工產品訂單,導致的“特需景氣”。昭和30年(1955)後,則是“經濟高度成長期”,55體制的確立。再後來是“國民所得倍增計劃”,新幹線的開通及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

對於國內遊戲玩家來說,大正時期甚至還不如明治時代和戰國時代熟悉。《大逆轉裁判》講述《逆轉裁判》律師成步堂的祖先,明治初期的成步堂(汗)去英國留學,學習法律發生的事情。《信長的野望》《太閣立志傳》等一大堆戰國時代的故事,更是為國內玩家津津樂道。

閒話休提,今天我們聊聊,初音未來的《1925》這首歌,帶給我們的是怎麼一個大正時期。

 

大正時期特點① 虛情假意

此時正值歐洲一戰,點火熱烈,歐洲列強無眠東顧,美國奉行孤立主義。日本本來是後起工業化國家,趁此機遇經濟騰飛。對外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對內市場和金融細分。但是不如百度所說,“民主自由”,實際矛盾重重。比較典型的有“天皇機關說”(意思是天皇只不過是個工具,不要神化。)遭到嚴格取締,大正民主運動,憤怒的民眾火燒日比谷公園(日比谷事件,當時是名流政要集會演說的標誌地段。)。

但正如上所說,經濟騰飛,城市繁榮,每個民眾對金錢的渴望空前。開篇一段歌詞,嘲諷了女人把愛情當工具,釣金龜婿的社會流行醜態。雖然有時被男人識破嫌棄,但還是有不少人成功投進土豪懷抱。當然,白手起家的富豪一般是老年人。MV也刻畫了這一點。

     

                                       

 

大正時期特點② 拜金主義

同上,由於金錢力量超過日本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武士精神,忠君思想被很多人當垃圾扔掉了。只要能“發財”,什麼倫理,道理,社會禮節,都是浮雲。另一方面,這些東西如果能換錢,就很馬上被人標上價格出售。歌詞直接反映了這一點。根據清末諷刺小說《二十年目睹怪現狀》,上海四馬路上,人屎包裝一下也能換錢,差不多一個道理。

 

大正時期特點③ 孤獨的個人

這個特點,在西方國家剛開始工業化就顯露的典型問題。每個民眾為了生存,為了物質向上,為了滿足自己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慾望,拼命找工作,拼命想法賺錢。沒有了聊天,沒有了休暇,沒有了慢生活。當然不可能再一堆人聚在一起喝茶打牌聊天(除非退休。)於是街頭雖然有這麼多人,沒有一個能交朋友。所有人都為利而戰。然後很多人就陷入了極度的孤獨之中。醫學上稱為“孤獨症”,之後就慢慢發展為失眠,焦慮,神經衰弱等更加嚴重的毛病。

歌詞中,初音未來陷入孤獨的黑暗中,她想按下開關照亮黑暗,但是每個開關只是孤獨開關。

大正時期特點④:喪失個性

和早期工業化國家一樣,大正社會,接過明治維新的接力棒繼續奔跑。每個民眾,由於工業化的緣故,一些文明社會的新習慣不斷加固,比如嚴格準時,不說廢話,工作專精但人性磨滅,絕大部分人變成了工業機器上的一個快速運轉的螺絲釘。(這個看卓別林諷刺英國工業革命的老電影,就會略懂一二。)

初音未來歌詞,你看我,我看你,都好像在看鏡子中的自己。到底誰是誰傻傻分不清。

 

 

大正時期特點⑤:壓抑的氛圍

這個特點每個工業化國家不盡相同。例如最早期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開創了全球殖民的先例(比如說澳門……澳門之前還有入侵臺灣,不過被鄭成功打退了。)。接下來是英國法國。英國佔居了30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殖民地,超過本土面積100倍。法國也佔據了北非,北美等幾個香餑餑地塊。但是後進工業國家就沒這麼舒服了,比如德國和日本,沒有剩下的空白地供他們“享用”。哪怕想欺負鄰近弱國,還要過英法等幾關。自己又沒什麼強大資源,不像美國,可以自給自足地發展工業。另外,一般來說,在文化上,歷史越久的國家揹負的擔子越重。美國建國400年,沒有奴隸社會,沒有封建社會,直接就是資本主義(““史學家稱之為“沒有童年““)。但是日本非也,有史書記載的歷史至少也有1700年(三國魏書之《倭國》。)

熟悉德國近代史的小夥伴知道,雖然德國經濟軍事實力一直屈指可數,一戰二戰後都被英法美壓制著。當年希特勒演說的一個話術就是“我們需要呼吸的空間。”日本情況有所不同,但如上所說,也有類似之處。初音未來,把當時的社會情況形容為“人生就像一個名為後悔的旅行。”

 

大正時期特點⑥:停留在表面的西化

從明治初期開始,日本就自上而下引進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教育方面,以七個帝大為首,設立新式中小學,大學,學校制服,甚至食物都引進西方(比如大學食堂提供咖哩飯)。其他方面,比如建築(一般是外國人設計),衣著(所謂洋服),制度(比如法律體系和法院制度),軍事則是陸軍向德國學習,海軍向英國學習,但也不排除某些特定部分向法國和俄國學習。但是這些都是表面,人的內心卻反而墮落了。表裡不一的性格更加強化。這一段音樂,初音未來逛街,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和魂洋才”的人(類似清末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理論。),又好像連和魂也是表面。

 

大正時期特點⑦:少數有識之士苦撐待變

下一段歌詞,比較積極。雖然上面寫了種種社會問題,還是有部分有見識有擔當的人,為社會的明天出智慧出汗水。他們提出,一邊要向列強學習,一邊不能欺負弱小。比如太宰治的小說,深深凝聚了這一思想(可以簡單稱之為反戰思想。LOVE AND PEACE?)。歌詞用一幅多國語言圖表示這種包容他民族的胸懷。

隨便看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