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曹操是三國第一“拆遷戶”?

       如果不是教材裡那句“神龜雖壽,猶有竟時”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我可能對於曹老闆的印象一直都會停留在某些奇怪的地方。

       這倒也不是開玩笑,在“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這行生平介紹前,我可能第一個想起來的是他的狂熱的人妻XP——儘管這一點其實也有待商榷,但就是會讓我印象深刻。

曹老闆喜歡人妻這事兒更像是三國迷中的一代名梗

       不過三國那段歷史和裡面的人兒就是這樣,越聊越有意思,越侃越有味道。

       最近偶然聽聞曹老闆還有個“諢號”——三國第一“拆遷戶”,這讓我來了興趣,如同第一次聽說曹老闆那個不知道存不存在的XP一般,我花了幾天的時間研究了一下,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說是“拆遷戶”,其實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這種。

       這裡的“拆遷”,更多指的是曹老闆在一些決策上的個人習慣——他似乎非常喜歡在佔領新領土之後將人民一股腦地遷到自己的地盤上,即便這事兒看起來又費勁又折騰。

       這和很多兄弟(包括我在內)在看三國的時候,下意識的會把目光放在這些大老闆們如何爭奪地盤有關係。

       畢竟地盤有多大可以直觀地衡量群雄的實力,像是佔據了天下十三洲中十洲的曹魏,以及僅佔據益州一地的蜀漢,中國人與生俱來對於數字的敏感讓我更容易關注這些明面上的實力指標。

       但實際上,曹老闆愛“拆遷”的背後,關係到一個一直以來被我忽略的隱形指數——人口。

       也許稱之為資源會更恰當一點,畢竟不管是在什麼年代,人口和土地都是最寶貴的資源。

       開墾土地、修建城池、籌備軍糧、徵兵打仗——沒有足夠的資源,任你武將再怎麼驍勇善戰,謀士再怎麼呼風喚雨,也只能高坐樓臺嘆一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關於人口的重要性,在史書上有數不清的深刻見解。

       《荀子·王霸》中就講道:“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

       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也記載了關於民心爭奪中,以“軟手段”著稱的劉皇叔的事蹟: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我並不是誠心要在曹老闆的文章中夾帶劉皇叔的想法,而是因為關於“人口資源”的爭奪中,曹老闆和劉皇叔正好走向了看起來相反的道路,一個“軟”一個“硬”。

       這裡就能和“拆遷”二字聯絡上了,如果說劉皇叔重在民心,體現的是一個“軟”字,那麼曹老闆則是通過強制政策遷徙百姓,突出一個“硬”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也就是夏侯淵被殺的那年,曹軍在漢中之戰中敗局已定。曹操的丞相杜襲強制將漢中的8萬居民緊急遷往洛陽與鄴城,並將大量糧草武器加急運到與漢中相鄰的關中扶風郡,同時焚燬漢中大量民房,破壞大量田地,來不及撤退的糧草直接就地銷燬。

出自《三國志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為了防止劉備佔領漢中後再攻打與漢中相鄰的武都,曹操命雍州刺史張既將武都郡五萬多氐人遷徙到扶風郡和天水郡一帶,“恐劉備北取武都氏以逼關中……遂徙氏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所以有這樣一個說法,當劉備大勝之時,得到的漢中幾乎是一座“空城”了,與其麾下儒林校尉周群的“當得其地,不得其民”的預測一致——這兄弟曾因此預測勸說過劉備,稱攻漢中不利,在事後得到應驗後被舉薦為賢才。

漢中之戰是劉備一生中唯一一次和曹操正面作戰並大破曹操的戰役

       不過也有人表示“空城”一說並不嚴謹,礙於當時的環境,想要將全部人口遷移,先不談大量人口的湧入帶來的後果,光是這一路這麼多人的顛沛流離也夠策劃人喝一壺的。

       根據《三國志魏書十五》和《三國志魏書二十三》中,關於曹操從漢中撤軍後,劉備迅速於夏季佔領漢中全境及東三郡的記載似乎能側面證明他們的說法,除了曹老闆的丞相杜襲遷移的那八萬人口外,其餘戰時的漢中人口以及東三郡的人口都入了皇叔的口袋。

“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不管這漢中的人是怎麼遷的,遷了多少,曹老闆“拆遷”一事幾乎是坐定了,而且除了曹魏和蜀漢,曹老闆和孫老闆也因為“拆遷”一事引發過一次人口爭奪大戰。

       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在淮南曹老闆也有意通過強制政策遷徙百姓。

“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

       不過最終的結果卻是“江、淮間十餘萬眾,皆走驚吳”“江西遂虛”,這件事也成了曹老闆生涯中一場失敗的“拆遷”工作,反而還增強了東吳的實力。

       說了這麼多曹老闆拆遷的事兒,也是時候往下講講了。

       將這麼多人口遷移,最關鍵的就是怎麼吃到人口的紅利,但在當時的年代,流民更多的情況可能是成為一個不穩定的因素,這就難壞了各位老闆們。

       曹老闆麾下的謀士棗祗就在這個亂世下提出並強力推行了一種特殊的生產製度——屯田制。

       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屯田制,其實就是使用軍隊的管理模式來管理流民,把徵召遷過來的流民和多餘閒置的部隊安排種田,前者被稱為民屯,後者被稱為軍屯。

       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採納了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昌招募了農民屯田,當年就得谷百萬斛,後續直接推廣到了各個州郡,成為了國家政權的錢糧收入來源,也解決了流民的生計問題。

在古代斛、石兩個計量單位通用,根據專業人士考究,一斛約等於今天的60斤

       但這個屯田制本身就充滿了不穩定的因素——或者稱其“剝削”更為恰當。

       在許昌的“實驗田”獲得成功,曹老闆安排完後續諸事後,還沒等鬆口氣等著糧食到賬,麻煩就來了——這個麻煩的源頭還是那個推行屯田制的棗祗。

       棗抵反對曹老闆的徵稅方式,他認為按租牛的數量徵稅不合理,如果這麼收稅的話,豐收的時候不能多徵稅,來了災荒還得減稅,不能保證屯田的效果。

       棗抵多次勸說,希望曹老闆同意把稅制改成“分田之術”,把田直接分給農民,不管你一年到頭能收成多少,租公家耕牛的人官府要在收的糧食裡拿六成,不租的官府也要拿一半。

       最後曹老闆同意了棗祗的意見,但我們作為學過近代史課本的人都知道,這樣的制度必然帶來不穩定的因素,雖然屯田制一直延續到了曹魏末期,但許多問題已經開始頻繁暴露在眼前:強制性的屯田,不徵求農民的意見,陳倉甚至爆發了關於屯田的起義。

       到曹魏末年時,已經淪落到了一畝地只能收幾斛糧食,連口糧都不夠的農民就更別說交稅了。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奐在位時,屯田制遭到廢除,此後只剩下小規模的軍屯。

       雖然有著種種弊端,但屯田制毫無疑問的是當時的最優解之一,從結果上就能看出,曹魏笑到了最後,而且屯田制推廣沒多久,通過剝削的方式關中就成為了當時中國的文化、經濟、農業中心。

       可以說曹老闆很早就參透了戰爭的本質是資源大戰的真理,至於我,則悟到了對於戰局不能盯著明面上的那點土地看,背後的資源之爭同樣是棋局的制勝手。

       這在我遊玩《率土之濱》的全新賽季“竭地鋒鏑”時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原有的城池爭奪之上,新賽季增加了資源爭奪的全新玩法,並且這賽季資源有限,土地不再無限產出資源,還需要全新單位“傭工”手動開採。城池、沃土、新增的魚塘等等,都可能成為兩軍爭奪的焦點

       這些資源會隨著玩家的遊戲程序而慢慢耗盡,如何面對有限的地理環境擊潰對手,成為了每一個玩家的挑戰。

       是穩定經營,徐圖天下,還是如同“屯田”一般,僱用大量傭工,短時間榨乾資源產能獲取大量資源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關於資源的控制將成為這個賽季制勝的關鍵。

這次更新中還有因地而戰的特色兵種“白波兵”“黑山軍”登場,

在資源充足和資源枯竭上戰鬥時獲得額外的優勢加成,進一步強調資源的重要性

       不得不說《率土之濱》運營7年多,這麼多賽季還在不斷探索戰爭手遊新的邊界,上次的主題是士氣,這次的主題是資源,只要和戰場與真實性有關的東西,官方就想好好地給你整上一個好活。

       說不定,我這次就要學習學習曹老闆的戰術,儘管這戰術看起來可能有些極端,但只要能贏,試一回也蠻好的。

       至於失敗?

舉報免責宣告: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創作者,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隨便看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