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別人的文化玩出自己的花樣,需要的是什麼?

最近幾年,異世界題材在遊戲動漫行業越來越火,到了2020年1月,橫空出世的《異種族風俗娘》更是憑藉優秀的創意設定以及大家都懂的原因,帶起了一股新的風潮。
當然也是因為大家都懂的原因,國內不少小夥伴接觸不到,但不妨海外眾多觀眾和漫評大佬打出高分。另外從7月新番《魔物娘的醫生》和《彼得·格里爾的賢者時間》的預告不難看出,異種族題材已經在市場形成跟風效應了。
在異世界題材大火,並且又從中細分出異種族這一新貴的同時,一些歐美阿宅們也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
「異世界題材明明是我們西方的奇幻文化,為什麼我們做不出這麼有趣的作品?」
這句話是不是充滿了既視感?畢竟多年來我們也疑惑過「中國的××文化為什麼會在外國人手裡發揚光大?」「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出優秀○○題材作品?」——放在前幾年,這種問題最好別問,問就是文化侵略。
好在現在國內的文娛作品不斷提升發展,加上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樹立起文化自信,大家對這種文化娛樂向的「出口轉內銷」也心態平和了。所以今天不妨讓我們來撿幾個有趣的案例,聊一聊它們出口轉內銷的發展變化。
| 從西式奇幻到日式異世界
從現在來看,日式奇幻在內容敘事和角色塑造的風格上,都與歐美本土奇幻形成涇渭分明的風格差異,很難讓新人第一時間意識到它們竟然同源。

嚴肅大氣的《指環王》,以及逗比歡樂的《勇者闖魔城》

異世界題材近年在二次元群體中特別火,《Over Lord》、《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等動漫作品都獲得當季霸權,《哥布林殺手》更是在播出時被奉為猛男必看的硬核番劇。
日本動漫的廣泛傳播,讓精靈矮人、迷宮冒險、勇者魔王等經典奇幻元素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知。而更早之前的老奇幻迷們,則主要通過小說、遊戲、影視的途徑,接觸到《魔法門》、《博德之門》、《指環王》、《冰與火之歌》等優秀作品。

《龍槍編年史》,不是70後80後的奇幻啟蒙

大家不難發現,日式奇幻以經典遊戲《勇者斗惡龍》為基礎脈絡,延伸發育成為自成一系的世界觀。後來又經過日本各類ACG作品數十年的共同打造,形成獨特的文化題材。隨後異世界題材又從日本傳到中國、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地,並且通過遊戲動漫逆向輸出到歐美。

SE出品、鳥山明大神負責人設《勇者斗惡龍》則是日式奇幻的國民級IP

這種看似不洋不土的「劍與魔法」異世界,初期給受眾的印象並不算非常硬核,但隨著時間和作品數量不斷積累,我們現在終於看到了文化質變。
 
日式異世界題材,如今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莫過於加入了各種各樣的跨圈元素,比如《Over Lord》中的遊戲設定,《六花的勇者》以懸疑推理為主的劇情,《打工吧!魔王大人》更是帶入了現實世界的職場與生活。

《打工吧!魔王大人》中,從異世界來到現實世界的魔王與勇者,為了生活開始了打工生涯

這些日常元素的加入,讓我們看到一個更接地氣的幻想世界,裡面的故事不再是歐美自古以來的英雄史詩。因為文化差異的緣故,經過改造的日式異世界受到了東亞市場的歡迎,所以也就進一步催生出更多更細分的作品。
可以肯定的是,《異種族風俗娘》的火爆並非一時偶然,而是市場上早已有大量同類題材作品後,必然會出現這樣一部爆款。前幾年《魔物娘的同居日常》同樣火遍歐美宅圈,也充分說明了在幻想世界中的這些幻想生物,作者和受眾都在期待他們有著更豐富的細節設定並以此作為作品賣點。此外,還有尚未動畫化的《精靈小姐瘦不了》也有同樣的潛力,這部作品將主題放在了運動減肥上,主角依然是異種族的人型生物。

在減肥和貪吃之間反覆橫跳的《精靈小姐瘦不了》,打中了不少人的痛點

在普通受眾眼中,日式異世界中的異種族生物們帶有一種獵奇的藝術審美,自然容易獲得更多的流量。而在專業群體中,則發散出內容背後映射出來的反種族歧視、文化包容等人文話題。所以YouTube人氣最高的漫評作者之一gigguk大贊道:”Interspecies Reviewers is the Peak of Culture!(異種族風俗娘是文化巔峰)”
雖然在某些地方不嚴謹,甚至略顯做作幼稚,但日式異世界長久以來「打造一個幻想烏托邦」的主流思潮,正是它受到廣泛認可的主要原因之一。
| 關於中國功夫,關於老外功夫迷
在國內,很多人包括網路輿論對功夫的態度非常復雜,它既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傳統文化,又被我們視為「不能打」的假把式。
中國功夫的整個大類中,傳統武術佔了不小的分量,而近年來關於「傳統武術打假」的風波,讓功夫陷入到輿論口水的中心。實際上還是因為大部分國人對功夫報以太高的期待,以及想得太多。

而在純粹的國內外功夫迷眼中,功夫是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競技體育,大家更喜歡的還是關於功夫的各種文娛作品。
前幾年有一款在Steam上架後大受好評,它的名字叫《少林VS武當》,作者是一名熱愛中國功夫片的外國人。不論中外,大家給的評價都比較集中於遊戲非常精細地還原了Kungfu Movie(功夫片),不管是人物角色形象,還是音樂音效,都讓看過上世紀邵氏武打電影的人,瞬間能夠get到其中的韻味。

只不過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中國玩家只認得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甄子丹少數幾個形象,反倒不如外國粉絲那樣對裡面的角色如數家珍。甚至於很多人把李連傑的角色原型錯認為黃飛鴻,而這個角色其實是霍元甲……

成龍與袁小田在《醉拳》中的經典場景被還原到遊戲中

一款向經典功夫片致敬的格鬥遊戲,裡面的登場人物多達30名,展現出來的武術流派非常廣博。在沒有動作捕捉的前提下,《少林VS武當》能把這些動作還原到這種程度,可見開發者對功夫片的情懷有多深。
舉個有意思的彩蛋,在《葉問》電影系列中主要負責搞笑的羅師傅,前一段時間還被網友做成各種鬼畜火遍網路。而在《少林VS武當》中,嘴炮王者羅師傅同樣也有出場,只不過他的角色出處是上世紀70年代的邵氏電影《金臂童》。此外還有空手道冠軍查克·諾里斯的「唐手道」,遊戲開發者化用了日本空手道的原型「唐手」,這一古老的中國功夫流派。

羅師傅年輕的時候真的很厲害……

可以說,不少外國人對中國功夫以及功夫電影等相關文化的喜愛,甚至超過了不少中國本土的功夫迷。在音樂領域,老外創作了經典Disco舞曲《Kung Fu Fighting》(還是周星馳的《功夫》以及《功夫熊貓》的主題曲),還有被稱為嘻哈界總統山Wu-Tang Clan(武當幫)的專輯《Enter The Wu-Tang (36 Chambers)》。在遊戲動漫領域,以成龍為原型的角色形象和武打動作更是俯首皆是。至於電影領域,正是因為《功夫熊貓》的驚艷問世,才被國人驚呼「文化侵略」。

除了《功夫熊貓》,《魔獸世界》中的熊貓人也是一大經典代表

老外們將中國功夫拿來後,化用為自己的特色文化,這一點出口轉內銷很長時間以來一直被我們忽視。功夫文化就像三國文化一樣,在近十年的新市場環境下,往往是外國人做出更優秀的作品而受到中國人追捧。
| 玩出口轉內銷,我們也開始起步了
不管是《三國志14》還是《全戰三國》,這些優秀的中國文化衍生作品都是外國人做的,如今相關的國產作品依然存在不少差距。但關於這一點差距,越來越多的受眾已經不再感到焦慮和不滿了,因為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們的文化自信初步建立起來了。當然還有另外一方面,那就是在文化方面,我們的拿來主義也日益純熟了。
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像軍武娘、大逃殺、妖怪物語這些誕生於日本的文化,如今被中國遊戲廠商玩得賊溜。國產的《碧藍幻想》,如今基本算是接過了《艦隊collection》在日本市場的頭把交椅;《荒野行動》和《PUBG Mobile》也各自在日本市場佔據了大量份額;而像《陰陽師》這樣以群妖為題材的遊戲,還衍生出了一系列相關IP作品,同樣引起不少日本受眾關注。

因此,當我們也能上手玩「出口轉內銷」時,大家對所謂的文化侵略自然也就看淡了。當國內從業者拿出越來越多作品,並且展現出日漸提升的技術水準和文化內涵時,國人的自信也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外國文化題材我們都玩得轉,還怕沒機會做出優秀的本土文化題材嗎?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關注國產動漫的朋友相信也或多或少注意到過,不管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的《狐妖小紅娘》還是現代電競題材的《全職高手》,都在海外最大的動漫評分網站MAL上獲得了不俗口碑。至於被戲稱為「第一文化輸出神器」的網文,吸引外國讀者的也不僅僅只是修仙和言情,還有如今在海外人氣排名穩定前三的《詭秘之主》。

近兩年《詭秘之主》在海外網文圈的人氣不斷攀升

試想一個中國人寫出一部世界觀背景和人物角色全是西方人的作品,對西方文化以及社會人文的深度刻畫甚至讓老外們都感到驚訝,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成績足夠讓國內粉絲值得驕傲。
正像魯迅先生說過那樣:「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不管是日本拿來的奇幻文化,還是美國拿來的功夫電影,亦或者中國拿來的其它外國文化,都經過了本土的再次加工創作,形成一種全新的文化生態後再反向輸出到原產地。縱觀國內外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一個道理,那就是與其哀嘆文化符號「被竊取」,不如從業者努力修鍊和受眾大力支持。別家和自家的文化元素,只要是自己做好做大的,那就是值得驕傲的優秀作品。

隨便看看 更多